70
说起肝炎,人们往往谈之色变,首先想到的甲肝、乙肝,然而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继甲肝、乙肝之后发现的,它是由丙肝病毒(英文缩写H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侵犯肝脏,绝大多数感染者没有临床表现,可慢慢进展成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丙肝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疾病发展越后期,越难治愈,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很大,往往被称为“隐匿的杀手”。少数丙肝患者症状为程度不同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有些患者伴有低热,轻度肝肿大或出现黄疸。丙肝患者症状的有无或其严重程度与肝脏病变的发展不成正比。
据估计,我国约有1000万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仍有大约70%以上的HCV感染者并未被发现,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丙肝是可以预防的,经过规范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的抵抗力弱。一般化学消毒剂(如漂白粉)和煮沸都能够杀灭丙肝病毒。
1.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等途径传播。
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尤其是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以及医疗和美容器械等可导致经血传播。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纹身和穿耳孔等行为都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以引起传播。有多性伴性行为的人,感染丙肝的风险更大。
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约有5%-10%的可能在怀孕、分娩时将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2.与丙肝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染。
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他无皮肤破损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丙肝病毒。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染丙肝病毒。蚊虫叮咬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3.采取积极的、有效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
(1) 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2) 大力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
(3)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可大大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4) 做好个人防护,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纹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5) 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6) 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避免母乳喂养。
(7)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以有效地预防丙肝。
4.当发生可能感染丙肝病毒的行为或怀疑感染丙肝时,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主动寻求检测。
主动寻求咨询和检测可以尽早诊断、及时治疗丙肝,使受检者(特别是感染者)得到心理支持和预防指导。
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者、多性伴性行为者、接触过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生下的孩子、有过器官移植及长期血液透析者,如怀疑感染丙肝应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咨询和检测。
HCV感染的检测包括血清学检测(包括抗-HCV检测和HCV核心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
确诊丙肝的主要依据是血清中丙肝病毒核糖核酸阳性,或者丙肝核心抗原阳性。感染丙肝病毒1-3周后,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丙肝核糖核酸(英文简称HCV RNA)。如果只是单纯的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排除HCV RNA假阴性),说明曾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机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只需定期随访观察。
5.丙肝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丙肝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或持续抑制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组织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者肝细胞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通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丙肝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丙肝患者应避免吃高脂高糖类食物,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吸毒可加剧肝脏损害,从而加速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过程,因此丙肝患者应该戒酒、戒毒。
6.责任与义务
丙肝患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但故意传播丙肝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丙肝患者,他们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丙肝患者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丙肝病毒,故意传播,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相应民事和刑事责任。
(参考来源:中疾控艾发〔2021〕37 号)
作者:郑丽
编辑:黄平
审核:范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