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5

灾难面前,作家没有缺席

2020-08-19发布 次浏览

/蒲三文

灾难文学可分为战争文学、震灾文学、疫情文学......一场场残酷的战争,让人不堪回首的震灾,一次次疫情,都会让作家的创作激情的闸门大开,文如泉涌,创作出贴近民众的好作品。以文学记录战争、震灾、疫情抗疫历程,凝聚温暖和力量。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人意识到这是一场全民动员的“抗疫”战争,这次“疫情”之严重是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在这场“抗疫”战争中,以诗歌、散文、小说创作为主要形式的新冠肺炎疫情疫文学应运而生,这些文学作品起到了弘扬正气、鼓舞斗志、冷静思索、放眼未来的激励作用,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灾难文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广大作家们的创作激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疫情后,广大作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抗疫故事,记录人间大爱,区域内的作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远的不谈,就拿我们游仙区域内的作家和学校的广大师生就创作了近4000多件抗疫文艺作品。

区域内作家创作的质量优秀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品推送近百件到《中国作家网》《中国诗词网》《四川作家网》《剑南文学》《四川作家》《绵阳晚报》《剑南文学》公众号等网、刊上发表。值得一提的是《剑南文学》第二期,就刊载的作品全是作家的抗疫作品,《剑南文学》公众号刊以小辑的形式发表作家抗疫作品,激励着人们抗疫斗志。

这些作品承担了文以载道、吟咏性情、褒贬美刺、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记录了作家富个性意趣的生命感悟,涵养学识和抒发性灵。合力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这些作品再一次验证了灾难文学展现的人文情怀。在漫长的历史中又一次书写。在数千年的文学作品积累深厚的人类情感经验上再添经验,超越时空产生共鸣。

这些作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形式新颖,富于创新,有较高艺术水准,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较大的传播范围,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品的作者“用他的资禀经验修养所形成的观点,以自己为中心,记载每日所见所闻”(朱光潜语)。

这些作品是作家(群众)在灾难发生之后,描写民众真实情感的文学记录,有带苦情色彩的悲情故事,也有客观描写灾难的故事。这不仅仅反映出人们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而且还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无一不在表明灾难文学正在逐渐衍生出一个不同的定义;灾难文学不仅仅是由作家心里产生的悲情、悲惨的情感的直观反映,更是传递出一种磨练意志、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些作品再一次告诉我们,自然灾难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些作品也检验了一个作家的良心试金石,反映的作家的良知。

我们翻开文学经典,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多数作品都都与灾难和苦难相关联。这既文学的自觉,也是文学的必然。灾难文学所产生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其他艺术形式是无法替代。

疫情降临,作家的使命感就会驱使他们提着手中的笔去参加战斗。这些抗疫文学作品配合了前线抗击疫情,为抗击疫情鼓与呼,相对时效性强,鼓舞斗志,战胜疫情,便成了创作的主旋律。

这些作品是区域内的作家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笔为枪,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感悟人生,创作出了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学作品。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出现了大量的灾难文学作品,如《天高地远》《汶川记忆》《大校兵哥》《敬礼!北川》....还有一些短篇文辑,如《沉重的记忆》《情系汶川》.....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松潘平武之间发生7.2级地震后,同样出现了大批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纪实性小说《唐山大地震》让人们了解到那场造成 24 万人死亡的唐山大地震,在那一瞬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劫后余生的百万唐山人又是如何渡过灾难的令人震撼的不光是场面的惨烈,还有人性的温暖、情感的重建,以及人们读后的反思。

通过文字叙述故事,讲述灾难过程中发生的令人深受触动,有关个人感情、家国之爱、人间大爱的故事。有人说,看过灾难文学中描述的故事会对精神产生消极影响,深陷故事情节中难以自拔。潜移默化中变得消极怠惰,对事物产生失望之感。但是,真实的记录一件事情的发生,无论悲惨与否,故事本身是在提醒我们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要引以为鉴。而对精神的影响,换一个角度看似乎大有不同。

历史已无数次证明,在自然灾难面前,作家都是有担当的,作家没有缺席,作家也都不会缺席,这是作家这个群体的历史使命,这是文学的人文属性赋予给作家的社会责任而决定了的。

写于2020年7月8日


上一篇:诗的美与情——读卜舒诗集《唱给西蜀的歌》


下一篇:遵道神木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