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文/蒲三文
身边的不少人都去过飞龙山,很多次在他们的闲聊中听说过。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其实,这里更让人向往的是厚重的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党建基地,追寻红色历史,铭刻在历史深处的记忆。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参加区作家协会组织的“建党百年 看历史红色”采风活动,这个主题激发了我的无限兴趣。来到飞龙山,车子顺着山一路上行,印入眼帘的是飘动的白云,秀丽的山水,红色的记忆,色彩班斓的田野,劳作于田间地头的村人,组成了一幅诗韵飘香的山水画卷,让我感受到这儿的一切,都是天然的贡献,如此的温馨,如此的自然,令人流连忘返。
飞龙山,海拔700多米,为游仙地面上的第一高山。古时侯叫夹龙山,公元705年,唐中宗下令将夹龙山改为飞龙山,就这样一直沿用至到今天,吸天地之灵气,蔚为壮观。既然改为飞龙山,那一定有它的原因。不过,目前我们无从考证其原由。山路蜿蜒,山体苍劲挺拔,也算巧夺天工,虎虎生威。从山脚抬眼望去,满眼的绿色苍翠欲滴,耳畔时不时传来鸟儿的浅唱低鸣。
纪念馆前徐向前元帅的塑像英姿勃发,纪念馆里的陈设庄严肃穆,一幅幅战争场景图,一条条长征路线图再现了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飞龙山,有着易守难攻、扼守要道的地理优势,让飞龙山成为红四方面军当年选择的战略要点。山腰修建的“纪念碑林”记录下了与红军相关的传奇故事,红军烈士公祭广场、纪念碑和碑林、纪念馆,无数现代人来此凭吊和缅怀革命先辈。“红军池”和“红军井”保护完好,当年红军驻扎此地时,红军战士们饮水煮饭,饮马洗衣的水池。而当年红军驻扎过的飞龙观,如今又修旧复旧,矗立飞龙山,无声地诉说着红军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往事,诉说着红军与当地村民一起,打土豪、破封建、建苏维埃政权……创造了独属于飞龙山的红色印记。
红军长征纪念牌耸立山上,山上的绿树遮蔽,一年四季分明,青翠欲滴,偶尔也能看到一点儿别的色彩,永远向世人展示着蓬勃的生命力,陡峭的悬崖,令人想起千仞壁立的高墙,若隐若现,让人遐想联翩。
红军在飞龙山的战斗岁月已经过去86年了,红军在这里虽然只驻扎了20多天,却让飞龙山世代农耕者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红军长征离开飞龙山后,虽然还乡团杀害了38名革命壮士,但烈士精神永存,激励着一代代飞龙山人,激励着一代代东宣人,激励着一代代游仙人,后人们从不曾忘记他们的精神。
如今,飞龙山山腰有了革命纪念碑,有了纪念牺牲壮士的碑林,新增了专门凭吊烈士的红色广场,成为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缅怀纪念他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岁月。
飞龙山上有一条峥嵘之路,是为了纪念一位老红军黄春荣的峥嵘岁月。在这条道上走着,聆听山之神韵,品味着大自然的精华。微风袅袅,时而送来缕缕野花的芳秀,贴心润肺,脑清神怡林间虫鸣蝉噪,如一首清新隽永的绝句,时而奔放高昂,时而低回婉转,心襟摇曳,荡气回肠。
这天籁之音,为凝神静气,方能领悟。此刻对面的山坡上若有牧童悠扬的笛声悠然飘来,穿越丛林,直达耳骨。让人更会觉得五脏六腑滋之润之,顺畅旷达,没有一处不妥帖。我不禁被飞龙山的所折服。它让我又一次领悟到一种不竭的力量源泉,不朽的生命底蕴,一种永远向上、不屈不挠、无坚不催的红军精神。
红军长征精神也激励着当地群众奋发图强,在党的正确引导下脱了贫,致了富。传承红色基因,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引进农业公司进行黄荆叶的繁殖培育和产品开发,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引进“飞龙山红色教育实训基地”项目,开展红色研学、户外拓展等项目;招引企业打造了“仙游东方·童话小镇”乡村田园综合体,借力红色资源优势,助推着现代农业发展;推出“住土屋酒店、吃土碗乡村宴、过土著日子”的“土生活”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正想着采风的收获及飞龙山人如今美好愿境时,一队小红军战士举着军旗的正向飞龙山走来,很快就上了飞龙山主峰阵地......思绪也回到了86年前战火纷飞的飞龙山。
时间飞驰,转眼间就到离开的钟点了,眼前这蓬勃地展示出它无穷无尽的魅力。青山埋忠骨,精神代代传,红军长征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写于 2021/5/24
上一篇:红心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