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致力于“造血式”帮扶 深入践行“传帮带”精神——检验科杨自力援藏纪实

2020-12-29发布 次浏览 来源:检验科

2020年是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在医疗扶贫的路上,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始终与党中央、省市级思想保持一致,践行着由“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升级转变,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的方式,把高质量技术和管理方法留下来、传下去,为全面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杨自力就是众多扶贫工作者中的一个。

2019年杨自力主动报名支援藏区。2019年12月,杨自力受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委派,前往红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做医疗援助。

一年的“驻院”援藏时间,使杨自力从一个普通的检验科专业技术人员,成为了一个务实的援藏医疗队员。

杨自力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主管技师。在科室工作兢兢业业,专业技术好、讲课水平高,在学术方面也有较高的成就,2018年成功完成四川省课题申报,已完成两篇文章的撰写,其中一篇已被北大核心期刊收录,将于今年年底发表;另一篇已在二审中。

杨自力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自生下来就没有和她分开过,因此,临去红原之前,杨自力最最放心不下的也是自己的孩子。

为了让他适应,杨自力提前给他做好心理准备。她告诉儿子,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为那边的医生当一年的老师,教她们医学知识,这一年妈妈不在身边,让他要好好照顾自己。年幼的儿子拉着妈妈的衣服哭了,他不能理解妈妈要去的远方,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

她耐心地对儿子说:“你生活在绵阳,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爱你,生病了,这里医疗条件好,去医院检查,妈妈给你抽血一检查,就知道是细菌大王还是病毒大王在欺负你,医生看了妈妈的报告,给你吃了专门打细菌或病毒大王的药,你马上就好了。可你知不知道,有一个地方的小朋友很可怜,他们住在3500米高的地方,相当于2000层楼房那么高,那里一年里几乎有十个月都是寒冬,他们没有我们这里小朋友那么多的玩具,他们生病了去医院,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只能给他们输液,而不知道是细菌大王还是病毒大王在搞破坏,这样对他们身体伤害非常大,长期这样,很有可能以后无药可医了。妈妈去那里当老师了,教给那边的检验科医生怎么解读报告,操作注意事情,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新项目。以后在那边生病的小朋友生病了,也能像我们绵阳的小朋友一样,抽血检验立马找到相关的原因,对症吃药,很快就好了。“

儿子眼里含着眼泪点头同意了,还说,让她一定当个好老师,好好教她们。

得到儿子的理解后,杨自力终于踏上了红原的汽车。经历了一整天的车马劳顿和严重高原反应,她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然而,她顾不上身体上的不适即进入到工作状态中。杨自力对全科人员进行每周一次的学术授课,广受检验科老师的好评。来听杨自力讲课的不仅有检验科老师,更有其他科室的老师。

授课内容广泛,涉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系列》《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报告解读系列》《梅毒(化学发光发/TPPA/TRUST)的检测及报告解读》《免疫室内质控的全面室内质控》《医学论文撰写及统计方法概论》等方方面面。

另外,杨自力也致力于新项目“梅毒血清学TRUST试验和血气分析”的开展。红原县梅毒感染者较多,未开展TRUST试验之前,医生无法判断患者真实感染状态,只能凭借临床医生的诊治经验治疗患者,容易漏诊及误诊,更可能因为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给患者带来身体伤害,增加经济负担。开展梅毒血清学TRUST试验,结合实验室开展的化学发光法测梅毒抗体结果,可准确判断患者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及梅毒治疗效果。

此外,红原地处海拔3500米的高原,易发生肺换气功能不足引起酸碱失衡相关疾病。血气分析是通过测定人体血液的氢离子的浓度和溶解在血液当中的气体,来了解人体呼吸功能与酸碱平衡状态的一种手段。能够直接反映肺换气功能以及酸碱平衡状态。它的临床意义有助于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的诊断,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能够昏迷的鉴别诊断,以及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呼吸机的应用调节,呼吸状态的观察,酸碱失衡的诊断。血气分析的开展大大提高对呼吸科及相关危重病人的诊治能力。今年由于新冠疫情,杨自力还帮助红原县检验科设立发热门诊专门采血点和筹备分子实验室。

杨自力在红原的支援工作得到了红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全体员工的高度评价。检验科副主任桑嘎洁不无感慨地说:“要是杨自力老师早来几年就好了,可以减少我在工作中走好多弯路,听了杨老师的课,让我收获很多,只是可惜我还有两年就退休了”。

熊英老师说也对杨自力老师的援建工作给了高度的评价:“杨老师每周针对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意见给我们讲课,让我们能切切实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曾在三医院进修过的谢新月也说:“好多以前进修时候没弄懂的知识,经杨老师的讲解,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张丽文则说:“我自己基础较薄弱,好多知识上学的时候都没有弄懂,因为老师讲的时候听不懂,懂的又记不住。但杨老师讲的课我听得懂,而且她会教我们记忆知识的方法及顺口溜,很有趣。即使当天晚上有夜班,我也会自愿加入听杨老师讲课的队伍。

过程虽艰苦,但记忆总是充实的。

杨自立回忆说,在去红原县人民医院检验科之前,有人说这边的人很懒,不想学,懒得学,他们只想援建老师上班抵岗。

然而来红原给她们上了一节课之后,发现并不是外界所说的样子。他们好学,也很想学,只是受到条件的限制。有的老师即使有夜班也会抽时间来听课。

而最让她感动的是检验科副主任桑老师,藏族人,今年已经52岁了—在内地,好多老同志到了她这个年龄已经开始得过且过了。为了抓紧时间更新知识,她在科室为自己铺了个简易床,连续半个月不回家。上午利于休息时间紧跟着杨自力问问题,下午整理笔记,第二天再提问,如此反复。即使家里来了贵客,饭后也匆匆下逐客令,为的是来听她晚上的课。

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也对自己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因为,给红原县检验科老师讲课和给科室的实习同学讲课不一样,他们基础相对薄弱,且年龄较大,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相对有限。

每周一次的讲课,范围涉及免疫、生化、临检和微生物等,常常到处查资料;为了让老师们听得懂、记得住,备课时常会想办法讲故事、编口诀、打比方,往往一忙就到半夜。

在红原,尽管吃饭用水问题对杨自力来说都具有挑战,但看到藏区淳朴的老百姓时,这些都不足为惧。她相信,只要我们拿出我们的真诚之心待人,付出我们的努力,帮助藏区人民建设好他们的家园,他们将来的幸福生活将是我们以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成亚琳、刘俊梅)

上一篇:高龄患者手写感谢信,医患情谊温暖冬日心


下一篇:我院开展2020年“医疗质量月”药事管理知识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