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别看小小结石,对身体的危害可不小,可能会导致肾绞痛、急性肾功能衰竭,更有甚者会导致肾萎缩、肾脏无功能……
然而,很多患者是在身体疾病已经很重的情况下才会到医院就诊。
市三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林世庆指出,很多病人其实都知道自己肾脏、输尿管存在有结石,因为自身的经验认知和周围患同样疾病的病人之间的交流,导致了病人对以下情况的疏忽大意——
补钙真的越多越好吗?
很大一部分人只是知道补钙的益处,却未能认识到补钙带来的副作用。
泌尿系结石很大一部分为钙结石。主要以草酸钙在尿中沉积为主,因为草酸摄入过多,在泌尿道排出时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不断沉积形成泌尿系结石。防治泌尿系结石的关键是减少摄入含草酸多的食物,也尽可能的减少过多钙的摄入。
含草酸较高的食物:如菠菜、竹笋等。这些食物应少吃,吃时应煮沸,去除草酸含量。
如果结石不再困扰你的生活,就不需要治疗了吗?
结石不疼就可以不去治疗了?这种看法可能有点局限。
对于不痛的结石,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它所在的位置和对身体的影响。不痛的结石,很有可能是一枚定时炸弹,可能因为没有及时被发现,而引起极为严重的恶果。
结石外来物种期存在于肾脏中,很有可能会轻则引起感染,摩擦肾黏膜引起血尿。重则可能导致泌尿系统梗阻,导致肾积水,甚至导致肾功能完全丧失。临床研究证明,结石的长期慢性刺激,还有继发泌尿系肿瘤的可能。
体外碎石对人体有没有损伤呢?
作为泌尿外科最常用的碎石手段,体外震波碎石无疑是常用的手段之一,首先是体外不需要手术,其次费用较低。那体外震波碎石对肾脏有损伤吗?那是必然的,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如果重复2-3次仍不见效,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以下人群不宜体外震波碎石:
①对于基础疾病较多较重的、多个器官功能异常的患者,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独肾等患者,也不建议做体外震波碎石。
②对于感染严重或急性感染者,体外震波碎石会导致感染扩散,所以体外碎石前应慎重考虑。
③孕妇的结石患者一般不能进行行体外碎石,应避免冲击波及射线对胎儿产生影响,可在分娩后再行碎石。
④有糖尿病并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也不应进行体外碎石,以免发生无法控制的感染。
⑤输尿管有梗阻、狭窄的患者,会导致排石无效,不宜进行体外碎石。
⑥肥胖的患者则可能因为结石定位困难不能进行体外碎石。
结石都能自己排出体外吗?
并不是所有的结石都可排石治疗,这取决于结石的部位、大小、质地、形状等等很多因素。一般来说对于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的结石,可以尝试排石治疗。
对于有些说法所称的可以将结石溶解排出,这是不正确的。增加尿量对于排石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溶解石头。药物代谢主要是肾在发挥作用,用药过多会导致肾脏的损伤,因此保守排石无效时仍建议手术治疗。
是不是只要结石不疼了,那就是结石病好了?
结石痛对于很多有结石的患者来说那绝对是噩梦。
很多人在医院注射止痛药后,疼痛消失了,就误以为结石病好了,不需要再治疗了。但其实,肾脏结石只要不往下掉落,大多不会产生疼痛,当结石掉落入输尿管、划伤输尿管内壁,就会导致剧烈疼痛。当结石嵌顿于输尿管某处不再移动时,疼痛消失,但结石对输尿管的梗阻仍存在,会导致肾脏严重积水。若不及时处理,最终引起肾脏坏死,而切除肾脏。因此,当结石不再疼痛,更应该做好检查。
据说“万石皆可震?”
结石的体外碎石,并不是一个通用的治疗手段,对于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患者本身的身体情况还是有较大的的选择性。
对于不显影的结石,我们是不能成功定位碎石。对于质地较硬的结石也无法体外碎石。还有对于结石梗阻,引起肾脏损伤的患者也不能进行体外震波碎石。
对于大直径较大的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有可能震碎以后无法顺利排出,从而附着到输尿管壁,导致“石阶”的行程,从而阻塞肾脏和输尿管,导致手术难度加大,风险增加。
结石的取出方式与结石的复发有关吗?
结石是一个终生的疾病,人一旦患上结石,如果不注意饮食及生活习惯,复发的概率非常高。结石再生与否,与手术方式无任何关系。泌尿系结石,预防大于治疗。结石取出后,做一个结石成分分析 ,根据检查报告调整生活饮食习惯,防止结石再生。
另外,结石治疗后的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即使您没有任何不适,也建议您3~6月到医院复查一次,做到精准预防将结石扼杀在摇篮。
药物排石,“排石中的万金油”?
对于结石,我们要正确对待,不能因为惧怕手术,都将希望寄托于药物治疗。毕竟药物治疗结石的能力很有限,不能让五花八门的排石药物迷惑了双眼,要掌握科学的排石知识。别花了冤枉钱,却没有一丁点效果,并且药物排石会增加肾脏负担,如果过度依赖药物排石,很可能得不偿失。
如何科学正确地预防结石?
林世庆建议,多饮水、规律饮食、劳逸结合,针对结石类型做好饮食指导,定期复查结石,对于结石的预防有很大的帮助。
因为泌尿结石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希望患者能够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的诊断,避免误诊而延误治疗。
(刘发邦)
上一篇:牢记两个“15”控制低血糖